“这土经你们这么一调理,摸着手感都不一样了!”近日,辽宁省东港市椅圈镇兴隆山村的草莓种植户李女士蹲在温室草莓示范田里,指尖捻起一撮刚翻过的土壤。这个暑期,在实践团的技术指导下,她家的大棚试行了绿色杀菌固肥技术,休耕期的土壤正变得愈发适合草莓重茬生长,土粒间散发着淡淡的草木清香。
2025年7月19日,这支由7名本科生组成的“丹东莓探实践团”,深入兴隆山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前期调研早已揭示当地产业痛点,实践团对症下药,通过实地检测、技术示范和技能培训,为草莓核心产区破解产业瓶颈。
兴隆山村温室大棚覆盖率超80%,1200余亩草莓大棚年产值超3000万元,丹东九九草莓凭借独特地理气候条件远销各地。但长期连作让土壤积弊渐显——根腐病等病害导致减产最高达30%,部分地块新苗成活率不足60%。“农户施肥全凭经验,有的一亩地年化肥用量超过推荐标准1.5倍,结果土壤越种越‘馋’,产量反而上不去。”
“以前一亩地能收8000斤,现在顶多6000斤。”领队的村支部代表指着大棚墙角堆积的死苗,语气沉重,“每年光死苗损失就占投入的15%,农户们急得直跺脚。”传统深耕和生石灰消毒难以根治病原菌积累,农户对绿色技术又多持观望态度,产业发展陷入僵局。
实践团抵达后,先在兴隆山村党员服务中心举行启动仪式,随后与村两委展开深度座谈。村干部介绍,当地草莓种植始于1999年从日本引进的红颜品种,经本土化改良成就了如今的丹东九九草莓,但施肥凭经验、农药使用杂乱、土壤治理粗放等问题,始终是制约发展的枷锁。“我们也请过专家培训,但覆盖范围有限,农户还是习惯老办法。”
为精准掌握土壤状况,实践团分三组行动。技术组针对50余户农户开展问卷调研,围绕肥料类型、施肥频次、农药使用情况及休耕期措施等问题细致访谈,系统梳理出休耕期土壤存在的核心问题。
图为实践团成员对当地农民开展问卷调查 高义柏 供图
调研之后,队员们选取20块代表性地块——每块面积0.5亩以上、间距不小于50米,涵盖核心种植区、次核心区和边缘区,展开实地采样。7月的大棚内,35℃的高温裹挟着湿气,闷热如蒸笼。队员们采用五点取样法,在每块地的四角及中心划定1平方米区域,先清除表层3厘米枯枝落叶,再用经75%酒精消毒的不锈钢取土器采集0-30厘米土样。队员们的额头上渗满汗珠,滴落泥土,晕开一小片深色印记。三天内,团队采集到大量有效样本,并现场测定了pH值、电导率等基础指标
针对检测出的病原菌积累、养分失衡等问题,实践团在3块核心示范田推出“翻耕+杀菌+补肥”一体化方案:第1周进行30厘米以上深层翻耕以打破板结,第2-3周用秸秆粉碎混合微生物菌剂进行生物熏蒸(替代传统生石灰消毒),第4-6周精准施用“有机肥+配方肥”。
村委会院子里的现场培训座无虚席,农户们凝神聆听。对比传统施肥与科学方案的效果,团队骨干详解“草莓缺素症状识别”“农药安全间隔期”“残体科学处理”等实用技术。“原来不是肥越多越好,得按作物需求来。”一位农户听罢,当即决定先在半亩地里试种新技术。据统计,50%的农户表示将尝试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
实践间隙,队员们在村头摆起反诈骗咨询台。结合案例讲解“虚假网络贷款”“假冒熟人借钱”等常见手段,发放的手册以图文形式清晰列出识别方法和应对措施。“上次邻村老王差点被骗两万,现在有这些招儿心里踏实多了。”村民张姨逐字逐句读着反诈宣传单,还不忘追问“收到陌生链接该不该点”,互动间防范意识悄然提升。
图为实践团成员提前开会学习巩固反诈安全知识 高义柏 供图
如今,兴隆山村的3块核心示范田已初见成效,实践团形成的《丹东草莓休耕期土壤状况及肥力提升报告》,为当地农业部门提供了扎实的决策参考。村委会送来的感谢信中写道:“这些大学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不仅破解了产业难题,更让村民看到了草莓产业的新希望。”
图为实践团主要成员与村干部村民代表合影留念 高义柏 供图
当实践团的车辆驶离兴隆山村,车窗外连绵的草莓大棚在夕阳下泛着温暖微光。队员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土壤数据、农户需求,正化作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在田野间续写着科技赋能农业的新篇章。
(通讯员 鲁西 高义柏 李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