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话题:什么才是语文真正应有的样子?

  • 我要分享:

  近年来,青少年自主阅读质量不佳的问题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人民日报》近日刊文认为,语文课应该努力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里成长,这可能才是语文真正应有的样子。

成人“胸无点墨”孩子如何“学富五车”

凌宗伟

  有论者提出,语文要从“语文课”引向“语文生活”。此话很有道理,但真要实现这“美丽的转身”恐怕没有那么简单。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不少学校、语文教师都在构建一个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语文教学体系,而实际的情况确如论者所言,青少年自主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很难得到保证,阅读质量也令人担忧。

  问题何在?必须承认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努力不够,但要实现让每一位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里成长的愿望,恐怕不是构建 “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那么简单。如果成人普遍不读书,却不厌其烦地在家庭里、学校中、课堂上“教读”,喋喋不休地要求学生“自读”,岂不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我倒是觉得,时下要解决的可能还是如何让成人养成阅读习惯,为孩子作示范的问题。

  首先是语文教师要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语文教师要有“自读”和语文“教学之外的阅读”。我们与其大声疾呼让每一位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里成长,不如先花一些实在的功夫,将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阅读力”提升上去,让教师沉下来真正成为“读书人”,让他们在广博的阅读中体会阅读之乐,分享阅读之智,传播阅读之道。学生若能每天耳濡目染,会不向往如此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吗?

  要提升教师的“阅读力”,校长也是关键。如果校长真的期望语文老师和学生能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不妨自己也有点“自读”与“工作之外的阅读”。阅读可以帮助校长理解教育,理解学校管理,理解师生的需求。我一直认为,如果校长是个读书人,就可能是个明白人,他们对阅读的自我理解、实践和体悟,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生活。

  还有就是家长以及其他成人的阅读问题。现实的情形往往是,成人胸无点墨,却要求孩子学富五车。这个问题不解决,无论我们说多少,做多少,都可能是白搭。所谓立己方能立人,如果成人一直处于理论上人人明白,实践中不能垂范的境况中,让孩子爱上阅读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总之,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关键是要成人丰富多彩的阅读来滋养,其次才是阅读内容、时间与质量的保障问题。(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语文教育病在“死做题”

吴奇

  必须明确的是,“立人”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涵,更是教育的核心素养。因此,这些年来出现的“不再喜爱阅读、不尊重经典”的现象,其问题成因复杂,解决起来显然不是语文教学所能单独做到的。但语文教学首先扛起“立人”大旗是责无旁贷的。

  要想语文有其真正应有的样子,要想“立人”这一核心素养通过阅读在学生心中扎下根,最关键的是要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和中高考语文考试命题,增加语文命题中核心素养内容。具体到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过于重视“做题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们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

  道理人人都懂,也都知道是常识,但在“分数、排名”面前就会让常识不“常”,共识不“共”。如果语文教学仅仅是为升学服务,那么,语文教育必然会走进死胡同,学生又将如何去面对更为自由、广阔的天地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出“药方”并积极治疗要比发现问题更有现实意义。作为“立人”旗手,语文教师要率先改变“看重分数”的思想,要从“做万道题”回归到“读万卷书”,从“死做题”回归到“活读书”。比如,遇到经典文章,教师要寻找学生的生活与经典课文的结合点,在学生生活和经典课文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用类似的感受来引起共鸣。当学生找到自己阅读经典课文的切入点,在老师的引领下,就能渐渐靠近文本,最终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感悟,进而走上自主阅读之路。

  有了课上对阅读的喜爱,家长们就要趁热打铁,用亲子共读的方式营造“好读书”的家庭氛围。可以共读课文,也可以共读课外读物。共读的氛围对孩子阅读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的劝导,不但能巩固孩子的阅读成果,还会继续激发并葆养孩子阅读与思考的兴趣。家校良性互动,孩子们的阅读之树就会茁壮成长。

  当学生面对凝聚着传统文化精华和深刻思想的经典名著,不仅不会感到“怕”,而且会兴致盎然,将阅读当作愉快的精神之旅时,“立人”核心素养就会变成“自己的骨肉、血液”。(作者系天津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3日第2版


X
选择其他平台 >>
分享到